您好,欢迎光临浙江博仕设备租赁有限公司官网!
联系我们

浙江博仕设备租赁有限公司

热线:180-7173-8875

电话:181-7109-9518
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正文

行业资讯

风雨古桥——近年被灾害损毁的古代桥梁掠影

来源: 桥检车小编 日期:2020-07-31 浏览:14

       近期,南方遭洪水侵袭,摧毁了多处古建筑,其中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古桥。

       古桥梁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在世界上享有盛誉,也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它们穿越时间的长河,千百年来历经磨难,如今依然作为交通的重要载体,服务于百姓生活。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,有很多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,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,此次遭受洪水灾害的南方地区,就古桥种类来说,受损最严重的主要为廊桥和石桥两种。

      廊桥是形制特殊的一种桥梁建筑,通体用木头搭建,极少使用钢钉,在古代桥梁技术水平上含金量最高,堪称古代桥梁史中的“活化石”。据专家考证:浙南、闽北等山区是我国现有木廊桥最集中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,这部分地区群峦叠嶂、溪流纵横,为了方便当地百姓的交通,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地取材,为子孙后代留存了诸多古桥,至今仍造福着当地百姓。对于生活在廊桥周边的百姓而言,桥不仅仅是跨越河流的交通工具,更像是一个与外界的交流中心,他们在廊桥上交流贸易、表演庆祝、祭祀祈福。千百年来,与之相伴而生的木偶戏与碇步舞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。

      廊桥按照种类可分为木拱、石拱和平木三类,这其中木拱廊桥数量最多,建筑技术水准也最高,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。我国西南山区森林资源丰富,树木便于取材,且价格低廉,劳动人民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取木搭建廊桥。由于木桥受雨淋易发生霉烂,古人为了解决木头霉烂的难题,便在桥上建造廊屋,“桥上建廊屋”这种形制,既能保护木质桥梁免受水患侵蚀,同时又能起到给路人遮阴避雨的作用,可谓是实用而风雅,美观又善解人意。从造桥技术看,其“三折边”“五折边”“交叉木”的木撑拱构架建造技术在经年累月、一代代建造廊桥手艺人的传承中已日趋成熟,“木撑”结构科学地解决了受力问题,设计既考虑功能的完备,又兼顾外观造型之美感。后来,古人从木桥上得到启示,在石拱桥上也建起廊屋。

      木拱廊桥作为特有的古建筑类型,历史非常久远。桥梁专家们见到山谷溪涧上飞架的木拱廊桥,无不联想到北宋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中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,于是1986年出版、茅以升主编的《中国古桥技术史》中便举泰顺的薛宅桥和庆元的竹口桥等五桥为例,证明了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,这一发现使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见天日。

       提到廊桥,首先想到的是浙江省泰顺县的木拱廊桥,该县有“廊桥之乡”的美名,县内存明清廊桥30多座,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就有18座。2006年,国务院批准泰顺廊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然而在2016年秋季,百年一遇的“莫兰蒂”号台风来袭,凶猛的洪水冲毁了泰顺境内三座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古廊桥。

“木拱”式廊桥——浙江省泰顺县文兴桥

“平木”式廊桥——浙江省泰顺县文重桥

“石拱”式廊桥——江西省婺源县彩虹桥

      廊桥虽然是木结构的,但抗洪水的能力可以跟水泥桥一比,这是因为廊桥本身桥拱很高,只要洪水不把所有的桥孔完全淹没,廊桥桥拱本身就能过水、排水。但台风是如何使屹立数百年的廊桥毁于洪水的呢?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洪水暴涨,直接淹过桥面,附近村民想找重物压在桥面上增重应急,却连反应都来不及。其次是木拱廊桥几乎都是全木结构的,在建造过程中利用桥身的重力、木块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支撑起来,一旦桥孔被冲破一个,整座桥身就会瞬间坍塌。对于木结构的廊桥来说,最大的威胁就是洪水,其次是火灾。文管部门采取了很多防火措施,比如限制村民在桥上动用明火、禁止吸烟等,但防水措施却相对匮乏。还有个长期原因,那就是随着城镇化的建设,溪流出现不畅通的情况,因排水受阻而导致洪水湍急。

廊桥上的廊屋

     “莫兰蒂”号台风摧毁的廊桥中,最有价值的非薛宅桥莫属。薛宅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三魁镇薛宅村,属于木拱廊桥,始建于明正德七年(1512),历史记载此桥经历过多次水灾,故屡毁屡建,台风摧毁之前的薛宅桥重建于清咸丰六年(1856),横跨锦溪,共建廊屋15间,造型古朴大气。该桥拱矢斜度较大,桥头坡度30多米,是泰顺县内桥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桥,故被载入《中国桥梁史话》,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被台风摧毁的文重桥属于平木廊桥,又名东洋桥,位于筱村镇东洋村水尾,始建于清乾隆十年(1745),后屡毁屡建,直到1921年重建,在即将迎来100岁生日时,又被“莫兰蒂”冲毁。与文重桥相距不远的文兴桥属于木拱廊桥,位于筱村镇坑边村,古廊桥横跨玉溪之上,始建于清咸丰七年(1857),1930年重修,从重修到被台风摧毁,已服务当地百姓近90年,古廊桥熬过了时光,却没有敌过台风的无情。

载入《中国桥梁史话》的浙江省泰顺县薛宅桥

修复中的薛宅桥

      石拱廊桥并不多见,2020年盛夏南方洪水冲毁的江西婺源彩虹桥就是石拱廊桥的代表,也是婺源的文化名片。彩虹桥始建于南宋,取唐诗“两水夹明镜,双桥落彩虹”的意境而得名,周围景色秀美,青山如黛,碧水澄清。此桥的最大特点为桥墩如船,这种采用长短不一的条石把桥墩间距变小,从而使结构更加牢固的建造特点,能有效化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。此次洪水的无情重创使彩虹桥木质桥梁被冲毁,所幸桥墩还在,印证了桥墩牢固性的同时,也希望洪水退去后的重修,可以按照古人严谨的技艺与理念,使彩虹桥重获新生。

列入预备世界遗产名录的浙江省景宁县接龙桥

   《诗经·大雅》中的“造舟为梁,不显其光”,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描写石桥的诗句,千百年来,古代石桥服务着百姓生活,也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。石桥,顾名思义就是用石料建造的桥梁,有石梁桥和石拱桥之分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石梁桥有福建的洛阳桥和虎渡桥,但由于石梁抗弯能力较差,只能在人行桥或涵洞中使用,故而突出了石拱桥的实用性,使得石拱桥不仅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成就,在现代公路桥使用上也能发挥一定作用。我国现存的古石桥,石拱桥数量大大多于石梁桥,由此可见石拱桥的实用价值。

       石拱桥遍布神州各地,遗存下来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华灿烂古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,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。已知在安徽省古徽州地区遗存着大小古石桥120多座,其中有80余座被列为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这些古桥大都是历代徽商浪迹天涯、艰辛创业回乡后,为了造福父老乡亲们的出行而建。不幸的是,2020年盛夏的洪水将古徽州两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冲毁。

      被洪水冲毁的其中一座徽州古桥——镇海桥位于屯溪。屯溪地区六水回澜、练江环绕,水多自然桥也就多,因此该地区赢得了“桥城”的美名。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(1536),六墩七孔,墩顶端分水石尖翘起,桥身质地坚实,气势雄浑,是整个安徽省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代石拱桥之一。历史上,镇海桥与徽商精神紧密相连,它的兴建和之后的四次重建,均发生于徽商最鼎盛的明清两代。它不仅开启了徽商时代的繁华胜景,也承载着太多沧桑的岁月记忆,在历经几百年风雨荡涤后的今天,仍然方便着两岸百姓的生活。镇海桥在屯溪当地被称为“老大桥”,位于屯溪老街码头的西端,郁达夫有诗曰:“新安江水碧幽幽,两岸人家散若舟;几夜屯溪桥下梦,断肠春色似扬州。”诗中可以读出新安江的美景与镇海桥的繁忙景象,它极大地方便了屯溪和黎阳百姓的往来。《休宁戴氏族谱》上载有《隆阜村居之图》,图中的镇海桥横卧在新安江上,连接着江两岸的村落,仿若现实中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2012年6月,镇海桥被列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2019年10月,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安徽省屯溪县镇海桥

被冲毁的镇海桥

       被洪水冲毁的另一座徽州石拱桥是乐成桥。乐成桥不仅是旌德县最大的古石桥,也是皖南第二大古石桥。它曾是旌德县通往太平、泾县的交通要道,在皖南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从明代建成之初,历史上的乐成桥多灾多难,历经了几建几毁,此次被冲毁的乐成桥是民国二十五年(1936)翻修的,有记载那次翻修桥拱未变,只对桥面进行了修整。

安徽省旌德县乐成桥

被冲毁的乐成桥

       徽州被冲毁的两座石拱桥均为空腹式石拱桥,是通过几何力学结构来支撑桥体,不需要钢筋水泥。看似坚固的石拱桥之所以被冲毁,原因是洪水冲刷桥梁基础所致,由于突发强降雨,事发时河段洪水流量大,含泥沙量大,流速快,不断冲击桥墩基础,造成桥墩基础脱空,致使桥梁垮塌,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对古桥的毁坏。

       中国是个“桥的国度”,遍布神州各地的历代桥梁,跨越山水,便利交通,将建筑、艺术与科技和谐地相融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沧桑融入古桥,岁月记录文明。这千百年来延绵不断的中国古桥,在造桥技艺上,有着系统原创性、发展延续性和品类完整性的特点,呈现出的是让世人赞叹的科技水平、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。同古桥一同消失的不仅有古桥本身,还有它的营造技艺;被割裂的不仅有历史文化,还有它与当地民众的情感纽带。在自然灾害面前,如何做到有效防范,将自然灾害对古桥的伤害降到最低,使古桥不被毁灭于汹涌洪水中,是个需要解决的艰巨课题。